
新湖南客戶端8月21日訊(通訊員 唐逸雪)大清早,市農業農村局駐大廟口鎮袁家村工作隊長呂遠剛就來到貧困戶鄧光青家的生姜地,通過植保專家微信群會診,村支書鄒學榮也已在去縣城農資公司購藥的路上。前一天晚上,鄧光青打電話給紫云姜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廖春光,說自家種的生姜得了病,言語中很是擔心。廖春光一面安撫他,一面對接呂隊長和鄒支書,盡快想辦法解決問題。
袁家村是全縣最偏遠的山區貧困村之一。全村下轄15個村民小組,387戶1276人,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3戶202人。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下,在后盾單位、駐村工作隊和幫扶責任人的幫扶下,現袁家村所有貧困戶均達到脫貧標準,袁家村也于2018年摘帽出列。
在各級產業扶貧項目資金的支持下,袁家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紫云姜產業。紫云姜主要種植在紫云山區,以香聞名。種植生姜產值高、效益好,畝產可達7000-8000斤,畝平收入2萬元以上。村里成立了東安縣紫云姜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已被擬定為省級產業扶貧合作社),開展培訓班引導產業發展。目前紫云生姜種植120畝,將產品深加工列為重點扶貧產業,通過冷庫集中貯藏及加工罐頭提升產品附加值,并積極參與農超對接、網上銷售等各類平臺,擴大銷售途徑。全村73戶貧困戶都加入生姜合作社,享受生姜合作社分紅。2020年,袁家村生姜產業預計產值達240萬元以上,合作社預計盈利4.2萬元,集體經濟增收1.3萬元,每戶貧困戶分紅300元以上。除此之外,袁家村積極扶持發展茶葉種植、光伏發電等產業,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可達5萬元以上。
脫貧攻堅這項任務,是黨心所向,民心所依。扶貧干部以“干”為筆,以“實”為紙,譜寫出一篇又一篇漂亮的“文章”。從“紙上談產業”到“手中創產業”,袁家村的基礎產業飛速發展,集體經濟收入穩步增長。如今的袁家村可謂是舊貌換新顏,村民們幸福指數獲得了極大提高。
責編:張鈺茜
來源:東安縣融媒體中心
下載APP